武鸣区:涵育文明乡风 凝聚发展力量
武鸣区把彩绘搬上村民墙,弘扬文明风尚。 (卢美菊 摄)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也是一道动人的风景线。近年来,武鸣区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注重发挥文艺队员、镇村干部和乡贤力量,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用乡风文明“软实力”打造乡村振兴“硬环境”,推动社会风气向善向好,激发出乡村振兴“新活力”。
“队伍紧凑一些。打开手掌,胳膊张开,脖子往右扭注视前方……”日前,在武鸣区双桥镇合美村的戏台上,武鸣区文化馆的文艺辅导员蒙雯青正在对村文艺队的舞蹈动作进行编排、指导。蒙雯青每年有50场次的下乡辅导任务,主要是到各镇、村、屯文艺团队开展文艺指导培训,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
在武鸣区13个镇,活跃着230多支业余文艺队、近5000名“草根”文艺队队员。针对这支队伍,武鸣区组织50名文艺骨干分成13组,以分组包镇的形式,下到各村屯文艺队开展“一对一”免费辅导培训,培养出了一批基层文艺团队。他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孝老爱亲等乡风文明内容融入文艺创作和节目表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引导群众爱国爱家、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涵育新时代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来到武鸣区府城镇四明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移风易俗等主题墙体绘画惟妙惟肖。两江镇英俊村岜旺屯则制作以忠孝礼义为主题的墙体彩绘23处,弘扬崇德向善传统文化,推动向善向上乡风成为群众自觉自愿行动,和谐邻里、友爱互助蔚然成风。
近年来,武鸣区将“文化墙”作为宣传政策、传播文化知识的窗口,提升乡村的整体风貌。城区充分发挥镇干部、村干部熟悉党的方针政策、熟稔当地人文历史的优势,把一幅幅主题鲜明、色彩绚丽、富有生活气息的彩绘搬上村民墙,凝聚村民共建美好家园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明意识,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武鸣区注重乡贤培育和乡贤的带动作用,推行“乡贤+”模式,构筑乡村治理新格局。该城区建立在外武鸣籍乡贤人才信息库,通过多种形式推动乡贤人才回乡。组织挖掘红色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乡贤文化资源,指导有条件的村屯打造“最美乡贤村”“乡贤+”模式示范村。乡贤们利用村史室、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等阵地,举办“乡贤讲坛”“乡贤故事”“讲乡贤、学乡贤”等活动,倡导移风易俗,推行村规民约,汇聚向上向善正能量,感化教化乡里。
在乡贤引导推动下,如今在武鸣区农村,一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生活方式科学文明健康的多了。以武鸣区双桥镇伏林村为例,2021年以来该村红白事均按村规民约简办,村里的红白事节约开支达20多万元,村民纷纷争当乡风文明的践行者。
(记者 朱新韬 林荣美 方海仕 卢美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