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南宁市以科技创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3-06-26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冯梓剑 |责任编辑: 李鑫

打造创业优质平台加快创新要素聚集

——南宁市以科技创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南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力推进科技自强自立,加快创新要素聚集,打造创新创业优质平台,壮大创新主体,让创新创造活力在绿城大地充分迸发。

建平台 加速创新资源要素聚集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新业态新产能,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我市以引进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为抓手,加大对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我们依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建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宁研究院,以‘数字南宁’建设为导向、科教和产教融合为主线,旨在发展壮大南宁电子信息产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宁研究院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研究院入驻师生17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0人、南宁市A—E类高层次人才18人、科研团队及研究中心19个,涉及信息与通信技术、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等10个产业领域。

平台就是舞台,人才就是领舞者。该院科研团队新研发的科技成果利用北斗时空信息技术进行复杂环境下灾害多维监测及预警,打破国外多项技术封锁,实现了识别精度从米级到厘米级、监测预警维度从一维到多维的跨越,并已在国内30个省份以及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东盟国家推广应用,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宁研究院的建立,只是我市进一步推动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国家级、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南宁市累计引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22家,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4家,全市新型技术研究机构累计转化科技成果85项,实现营收超3.7亿元;累计建设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40家、自治区级创新平台450家、自治区级创新联合体9家,其中新能源汽车相关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7家。

强主体 科技创新主力军不断壮大

近年来,南宁各大科技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呜啦啦(南宁)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团队研发的“易手语”无障碍解决方案,能解决听力障碍残疾人因为语言障碍无法平等共享公共服务的难题,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便利条件。

广西虚拟现实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团队研发的“自主可控元宇宙技术”可全息全方位还原广西12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标志性村庄、非遗技艺、文化、歌舞、美食等,让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桂润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研团队研发的“多段式有机垃圾全量化处理装置”可将垃圾中的水分、碳氢化合物以及焦油等挥发性成分去除,碳化热解后只剩下惰性的固体残余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桂润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江洲表示,近年来,南宁多举措支持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科技创新迈上了新台阶: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各类专利近100件以及相关专利产品设备。

科技创新,企业唱主角。近年来,南宁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和壮大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牛鼻子”来抓,有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32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新能源汽车相关的67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1591家,其中新能源汽车相关的97家;有效期广西瞪羚企业达54家,其中新能源汽车相关的1家。各类创新型企业数量均居全区首位。

优生态 创新创业活力全面激发

政策是创新创业的“催化剂”。近年来,我市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高位推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措施,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在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和提高科技项目实施效益方面,我市制定出台了多个科技政策。”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完善政策的同时扎实抓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科技创新券、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助等政策兑现工作,2021年以来向南宁市企业发放研发费用财政奖补超1.4亿元,鼓励企业在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开发转化方面加大投入。

此外,南宁市连续多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海创大赛,营造了“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激发了全民创新创业热情,让各类人才在南宁创新有条件、创业有舞台、创富有机会。

以创新平台聚人才,以创新环境激活力。下一步,南宁市将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导向,持续加强南宁·中关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宁研究院、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强化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申报培训、培育服务等工作,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主营业务突出、竞争优势强、成长性好的优质企业,加快形成梯次提升格局,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推进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健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发展。(记者 冯梓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