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扁担舞出丰收喜悦 合声唱响时代新歌——马山县两项非遗精彩呈现

发布时间: 2024-04-15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宾艺苑 |责任编辑: 李鑫

马山群众表演《壮族打扁担》。记者 梁枫 摄

舞台上,来自马山县的群众身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手持扁担,随着欢快的节奏起舞。他们的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每一个转身、每一次跳跃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扁担在他们的手中,仿佛化为神奇的魔法棒,敲击出激昂的鼓点,引领台下观众不自觉地跟着打起节拍……

4月13日晚,在中国—东盟表演艺术非遗联合展演中,南宁市马山县的壮族打扁担节目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代表“广西战队”亮相的还有马山县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合声丰富、旋律优美,仿佛天籁之音,令观众陶醉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壮族打扁担,看似粗犷原始实则精妙有序,他们的节奏是循序渐进且有力量,我听着颇为感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湖绸伞第三代传承人罗珊观看表演后说。

马山壮族打扁担(扁担舞)的魅力在于其富有动感的舞蹈动作。“我们通过身体的摆动,伴随着有节奏的鼓点,手拿扁担敲打出欢快、动听的旋律,演绎农民喜获丰收的欢乐场景。”马山壮族打扁担代表性传承人莫菊花表示,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壮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莫菊花对壮族打扁担的传承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农闲时节,她会把技艺传给3个女儿及村民,目前已有徒弟150余人,这些徒弟不仅掌握了打扁担的基本技巧,更在传承中赋予了新的创意和表达方式。在莫菊花的指导下,该县加方乡初级中学的1000多名学生每天在大课间跳起欢快的扁担舞。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起源于古老的农耕时代,是壮族人民在劳作之余创造的一种娱乐形式。”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温建业介绍,在演唱过程中,三个声部要相互呼应、紧密配合,才能演绎出这种民歌的独特魅力。谈到此次展演的感受,温建业颇为自豪:“这次展演不仅是对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一次推广,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弘扬。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壮族三声部民歌。”

作为党员、非遗传承人,温建业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他不仅致力于传承三声部民歌,还积极投身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推广工作中。他积极发展“非遗文化+旅游”模式,将三声部民歌与所在古零镇安善村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吸引更多游客来体验。

莫菊花带领的“金花扁担队”、温建业带领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安善村演唱队”在大型舞台绽放异彩,是马山县加强民间艺术队伍培养取得的喜人成效。多年来,马山县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下乡,发现、挖掘、培养民间艺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目前,全县拥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4人;组建有150支农村业余文艺队共3000多人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这些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活跃在各乡镇村(社区),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推动了民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此外,马山县推动三个“进入”,壮大非遗传承队伍。推动非遗进校园,培养了2000多名中小学生鼓手、三声部民歌手和打扁担舞学生;推动非遗进社区,每年组织辅导员到村(社区)开展壮族会鼓、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打扁担等非遗培训不少于60次,面向农村业余文艺队举办非遗培训班2期以上,培训非遗爱好者3000多人次;推动非遗进机关,让更多武警官兵和国家工作人员认识和熟悉马山壮族会鼓……马山县多措并举促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展示非遗无限魅力。

(记者 宾艺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