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老太自制百余套民族服装
目标做齐56个民族服饰进行展演,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
一台老式的缝纫机就是韦碧琴缝制民族服装的工具。
韦碧琴和队友展示民族服装。
舞蹈队的大妈们在展示韦碧琴制作的江南女子舞蹈服装。
韦碧琴展示自己缝制的彝族服装。
一场完美的演出,离不开精美的服装。在南宁仙葫经济开发区通福社区天池山小区,已经62岁的韦碧琴不仅组建了一支舞蹈队,而且他们上台所穿的民族舞蹈服装,都是她自己亲手制作。舞蹈队舞出了精彩生活,队长韦碧琴的一双巧手也美名远扬,如今,她的目标是做齐56个民族服饰进行展演。
亲手缝制民族服装
说起天池山五行养生舞蹈队,社区居民无不称赞。每次演出,无论是服饰还是表演,必会让观众眼前一亮。舞蹈队自2009年成立以来,最大的亮点就是“民族”二字,穿自己动手制作的民族服装、唱民歌、跳民族舞蹈。
记者来到天池山小区,队长韦碧琴邀约舞蹈队的队员们,展示了她制作的壮族、瑶族、苗族、彝族、藏族、侗族、维吾尔族、傣族、蒙古族9个民族的服装,并且配上了饰品,非常精致。穿上侗族服饰,跳着侗族舞蹈《多嘎多耶》,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与欢乐。韦碧琴说,她出生在河池环江,或许是因为母亲喜欢绣花,她从7岁时就跟着母亲一起绣花做手工。长大后,她也会买布料自己亲手做旗袍等服装。2007年退休后,韦碧琴从河池来到南宁生活,起初生活有些不适应,她就跟着老伴到小区会所跳交谊舞来充实退休生活,没想到居民们也自发跟着她学了起来。两年后,她召集了小区里的一些文艺爱好者,组建了天池山五行养生舞蹈队。“我们跳舞总得要有服装,每次演出租服装或者买服装都很难符合自己的心意,而且尺寸也不合适,所以想自己动手做。”提起亲手做民族服装,韦碧琴特别骄傲。
认真琢磨每个细节
为了做出真正的民族服装,韦碧琴每次做衣服时都会仔细对比相关照片。这些照片中,有看电视时拍下的民族歌舞表演、有从网上查找的民族服饰资料……小到一粒扣子、一条花边,甚至每个针脚,她都会认真琢磨半天。
“做民族服装与做普通衣服不同,扣子或花边用不对,就体现不出民族特色。比如苗族服饰的裙子,有密密麻麻的褶皱,还有精致的花边,手工很复杂。”韦碧琴介绍说,这都需要手工折出褶皱,再一个个地熨平,才显得整齐而美观。由于都是手工制作,做好一套服饰需要一周时间。截至目前,韦碧琴已经制作出了壮族、瑶族、苗族、彝族、藏族、侗族、维吾尔族、傣族、蒙古族9个民族的服装150套,每次演出时,他们的服装都会成为拍照焦点。
由于舞蹈队都是小区里一些退休人员组成,经费都是靠队员们自筹或是外出演出所得,为了将成本降至最低,她常将一些边角料再利用,做成拼接的花边材料。
传播中国民族文化
正是源于对民族服饰、民族歌舞和民族文化的热爱,才有了韦碧琴组建的舞蹈队,大家为了共同的爱好而走到一起,希望通过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
“活到老学到老。我喜欢钻研和琢磨做民族服装,也喜欢舞蹈队积极向上的氛围,自从做民族服装和跳舞后,生活变得特别充实。”韦碧琴说,她每周都组织大家练习舞蹈,聚在一起聊聊家常,十分开心,“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做好56个民族的服饰,让队员们身穿56个民族的服装,给居民们表演一场民族服装秀。”
通福社区副书记许爱文介绍称,这支舞蹈队是社区的文艺骨干,每年演出30多场。他们自己动手做的民族服装也让舞蹈表演提高了档次。自从舞蹈队组建以来,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生活,也让社区风气和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