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建成区38段黑臭水体100%消除 将打造PPP流域治理模式升级版
建成区38段黑臭水体黑臭消除比率达100%、污水处理能力183万吨/日、三年完成市政污水管网建设约645公里……7月30日,记者从南宁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南宁市紧紧围绕国务院“水十条”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要求,全力推进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工作。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杜佳徽摄
南宁建成区38段黑臭水体黑臭消除比率达100%
南宁市水环境治理工作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制久清”全流域系统治理思路,统筹岸上岸下、上游下游开展全要素治理,最终推动黑臭水体治理终端见效。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顺利完成。建成区38段黑臭水体黑臭消除比率达100%。
狠抓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着力提升全市污水处理能力。2018-2020年南宁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安排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项目12个,目前已全部通水试运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6万吨/日,目前污水处理能力183万吨/日。
江南污水处理厂。南宁市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制久清”全流域系统治理思路,统筹岸上岸下、上游下游开展全要素治理,推动黑臭水体治理终端见效。(资料图)记者黄红锦摄
狠抓管网建设及管养维护,着力提升污水收集效益。2018-2020年完成市政污水管网建设约645公里。2021年底前建成区20米以上现状道路污水管网应完成建设不少于67.48公里。加快打通市政道路污水断头管,2019年完成整治污水断头管118处,从2020年初至2021年6月底完成整治污水管断头点195处。做好雨污管网清淤修复工作。从2020年初至2021年6月底,管网清淤修复完成330.24公里。
狠抓河道水体水质,着力提升水体水质效果。集中开展内河清淤。重点对朝阳溪、亭子冲、那洪沟、那平江等河段进行清淤,按脱水后清淤量统计,2019年完成约1.01万吨,2020年完成约8.64万吨,2021年截至6月底完成3.16万吨,降低黑臭水体内源污染负荷。加强流域治理。竹排江流域上游那考河、沙江河已完成综合整治。朝阳溪、亭子冲、心圩江、水塘江、那平江等14个流域影响水质的控源截污工程完成建设。
那平江(前)经过黑臭水体治理后水质明显提升。(资料图)记者刘增璇摄
“一点一策”强化内涝防治结合应急处置能力
多年来,南宁市已经建成“自排为主,抽排结合,排蓄并举,系统协调”的城市内涝防护体系,为城市内涝防治奠定了良好基础。改革后,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排水设施多头管理的体制弊端,实现排水设施统一管、专业管。
为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根据《南宁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南宁市排水公司制定了《防内涝应急抢险预案》,逐级落实防汛排涝责任和规范内涝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落实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做到“闻汛即动”,能立即调得出、用得上,并从细从实从严要求,落实加强排水管网巡查、养护及易涝点排查,加强泵站运行安全隐患排查,加强在建工程项目防汛防内涝安全隐患排查,加强排水设施养护维护及积水点整治。目前排水公司落实防内涝应急抢险队伍530人,防汛车辆88台。
降雨过后,南宁市排水公司梳理积水点信息,对积水原因进行充分调查并制定“一点一策”整治方案,结合排水设施日常养护维护、检测、维修等,实施完成了包括新民立交、明秀西路铁路桥、葛村美食城涵洞、青环路(恒大苹果园)等150处积水点改造整治项目,已解决部分易涝点及重点区域积水点,下一步将加快实施剩余积水点的整治工作,加强对新增积水点进行排查梳理,尽快制定方案予以整治改造。
打造PPP流域治理模式升级版
下一步,南宁将继续坚持治水、建城、为民,持续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水平。完成西明江、心圩江、朝阳溪、竹排江、水塘江等5个河段共20.8公里“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示范河段创建,切实将示范段打造成集中展示南宁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和经验模式的标杆性样板,全面完成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设任务。
(来源:南宁新闻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