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高质量现代农村发展之路
走高质量现代农村发展之路
——人大代表专题调研乡村振兴“把脉开方”
人大代表们围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专题到马山县开展调研。(黎天勇摄)
《人大之声》采编组
今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驻邕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人大代表和市人大代表,分成五个调研组开展2021年年中专题调研,其中第五调研组对我市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专题调研。代表们坚持“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原则,以实地调研为主线,以各县区专题汇报为补充,就有关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并提出意见建议。
新时代,乡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近年来,我市持续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努力将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现场“把脉”看变化
粉墙黛瓦隐绿荫,荔影横斜水清浅。8月12日至13日,代表们先后深入马山县乔利乡三乐村华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兴宁区五塘镇四平村塘土坡、隆安县农民工创业园标准厂房建设项目点、青秀区定西村西西果园等地,感受产业带贫成效、乡村风貌提升和农民生活改善情况。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持续塑造乡村“形、实、魂”,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供持续向好。今年上半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81.72亿元,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4.9%。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上半年,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20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5743家、1487家。
在青秀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围绕高品质、高端、有机的农产品,为市民提供良好高端的消费市场。“我们在重点区域规划出田园综合体,按照五个组团进行集中打造,同时引进15家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特色园区,再通过园区由点到面,最终打造成农旅融合生态旅游休闲地。”青秀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耀辉告诉记者,在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地的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提升农户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
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今年以来,我市出台《南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成立南宁市防止返贫致贫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工作机制,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重点对所有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全面排查,做到应纳尽纳,并及时安排帮扶责任人,落实帮扶措施。创新设立“防贫基金”,今年以来已为602位符合条件的群众发放防贫基金共380.22万元。
下沉基层听民意
乡村振兴,勇于探索。“近年来,隆安县将火龙果、香蕉、土鸡等特色产业,以建设现代农业基地为抓手来推进,通过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中金福果园成为网红打卡点,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流量’。”隆安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程业泳说。
作为此次调研的其中一员,市人大代表韦蔚蓝有着更深的感悟。“乡村振兴涉及方方面面,近年来,南宁市打造了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努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症结,提高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今年,南宁市安排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项目152项,目前开工率达100%,完成投资7644.2万元。农村集中连片供水项目15个,开工率达80%。在实现所有“村村通”通达率100%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美丽农村路”示范创建。
强化教育、医疗、就业保障扶持,推进脱贫人口城乡居民医保应保尽保,参保率达98.3%。继续推进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就业帮扶车间认定管理、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工作,上半年全市新增认定帮扶就业车间6家,累计就业帮扶车间357家,吸纳就业人数3.51万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管理。完善产业扶持项目储备,精准实施后续扶持产业项目,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14976户,已100%实现一户至少一人就业,全市27个集中安置点的水、电、路、通信网络、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均已实现全覆盖,学校、卫生室(站)、社区管理用房、便民市场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均已实现配建或共享。
调研中,代表们走村入户,与村民面对面,听取基层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真实反映。市人大代表刘善文表示,目前看来,南宁市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框架已经搭好,下一步要思考的,是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对症“开方”谋思路
“只有真正走到群众身边,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和诉求。”市人大农业委主任委员顾安家表示,通过深入调研,更能及时发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我市脱贫人口数量大,部分地区脱贫后发展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只有用好用足五年过渡政策,激发脱贫村、脱贫人口内生动力,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建立更加扎实的发展基础,才能拥有更加长远的发展资本。
为此,代表们建议,要持续严格开展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工作,重点关注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对基础薄弱、脱贫人口较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要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强化政策支撑保障,夯实重点帮扶乡镇、村发展基础。要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建设和服务工作,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加强对小微企业、扶贫车间的支持和帮扶,加强培训精准性,综合运用好以工代训、订单式培训、定向定岗式培训等方式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开展招聘会、送岗服务等方式,方便搬迁群众求职就业。
结合本次调研,聚焦乡村振兴,市人大常委会形成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从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以及法制保障等方面,为提升我市乡村振兴推动工作质效提出了加强乡村振兴促进法宣传贯彻实施,着力强化法治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构建有“奔头”的乡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着力构建有“活力”的乡村;继续抓好乡村风貌提升,着力构建有“颜值”的乡村;强化农村治理水平,着力构建“和美”的乡村的意见建议。
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把调研成果和代表建言整理后转交市政府,为我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参考,推进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