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双11”活动接近尾声 记者调查南宁网购者消费倾向:囤货式抢购少了

发布时间: 2022-11-11 |来源: 南宁晚报 |作者: 冯源 |责任编辑: 李鑫

“双11”活动已接近尾声,囤货式抢购占比越来越低

消费者认知升级更多理性消费

今年“双11”购物节自10月24日开始预热,直至11月11日结束。各大电商平台、商家铺天盖地的网红直播,平台跨店满减,预售定金等宣传令人心动。半夜看直播抢货、转发链接拉人参与小游戏、为凑满减好似在重温数学题……今年消费者还会为“双11”的平台满减而奋战吗?记者对此进行调查,了解当下网购者的消费倾向和消费心理的变化。

“双11”凑满减堪比做数学题

“我在‘双11’期间还是买了很多东西,都是一些平时放在购物车里的名牌鞋子和手表。‘双11’期间只要凑够了跨店满减和品牌自身的优惠降价,至少能比平时购买少300元。”市民周先生告诉记者。

“今年‘双11’,电商平台也搞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抢红包小游戏。虽然依旧是拉好友组队的模式,但是‘喵果总动员’明显在互动性上更强一些。我们队伍结算时甚至可以拿到200多块钱的红包奖励。”周先生表示,自己作为多次“双11”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各种优惠满减、抢红包小游戏已是得心应手,每次活动都会和固定的“凑红包小分队”一起抢红包。

黄女士也是此次“双11”活动的参与者,她原本只是看中了一双某知名运动品牌的女鞋,在平台选购中发现该商品参与跨店满减活动。为了凑够满减,黄女士决定添加一些别的产品一起买。“鞋子只需要800块钱,但是为了凑够满减,我又添加了一个包包,之后又发现再添加一些东西可以凑更高额度的满减优惠。就这样一直加,最后支付订单的时候才发现已经花了近3000块钱。”黄女士说,原本如果只是买鞋子,不仅花钱会少一些,而且还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挑选拼凑满减的商品。

记者打开电商平台后发现,“‘双11’瓜分10亿元,快叫好友一起分”“天猫‘双11’,每满300元减50元”“‘双11’百亿元补贴,大牌正品,买贵必赔”等标语不时跳出页面。随机点进商品页面,都会出现该商品参与的是“每满300元减50元”还是“每满200元减30元”的活动。

但是,并不是所有商家都参与同一活动,“每满300元减50元”和“每满200元减30元”的活动商品并不能叠加,这也导致许多消费者挑选心仪的商品时需要有所取舍,有时候甚至要为了凑满减而掏出笔来算,堪比学生时代做数学题,颇为“烧脑”。

“各种满减算法对我来说还是太不友好了,买个东西还要花心思来按照不同的活动分类凑满减,好累。”黄女士谈到挑选商品凑单过程时摇了摇头,她为了凑满减商品花了3天时间。

部分消费者更倾向在直播间抢货

张鑫是一名职场新人,刚从学校毕业的她和姐姐离家在外居住。今年“双11”,她购买的物品和以往有所区别,更偏向于实用性。

“以往购买的都是化妆品、衣服、饰品一类的产品,今年刚搬家,我就用‘双11’满减活动和优惠券购买了冰箱、电视、空气炸锅等家用电器。”张鑫告诉记者,此次她总共消费4000多元。

张鑫展示了她的购买记录,记者注意到她购买的一款65英寸液晶电视原价为3999元,实际付款仅需要1774.99元,原价309的空气炸锅实际付款为173元,冰箱原价1849元,实际付款1684元。折扣力度最大的液晶电视:优惠券减免1900元、家电购物券300元、淘金币抵扣79.98元、红包减免114.03元,最后加上170元的服务费,实际付款1774.99元。“我参加的是今年‘双11’的第一波活动,前期是没怎么想凑(满减)的,但是后面想到有88VIP的优惠,不凑白不凑。电视就是在李佳琦的直播间里抢到的,直接发放了1900元的优惠券,力度相较于其他直播平台更大。”张鑫说。

据了解,今年天猫“双11”聚集了众多头部主播,甚至有主播在消费者的巨大需求下开始跨平台直播。例如抖音的刘畊宏、张柏芝、俞敏洪都选择了进入淘宝进行直播,疯狂小杨哥则在视频号直播。

多名受访市民表示,主播们放出的大量优惠券是消费者们倾向于进入直播间抢货的原因之一,相较于烦琐的各类满减优惠计算方式,直接放出的品牌优惠券更让他们省心省力,而且主播们所代言的产品也更能让他们放心。

消费者更注重品质而鲜少冲动消费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记者发稿时得到的销售数据看,今年“双11”囤货式抢购占比越来越低,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质消费。在受访市民中,有大半表示购买的商品更注重实用性,例如户外运动产品、家电、服饰等,盲盒、品牌溢价较高的奢侈品等商品则较少考虑。

“为了凑满减很容易激进消费,我也就是10月30日晚上才急急忙忙凑,大概花了一晚上的时间把要买的东西安排好。”张鑫告诉记者,以往购买商品时大多随波逐流,看见大家都在疯抢,就很容易情绪上头跟着一起消费,但是今年很少有人在朋友圈晒自己的购买记录了,感觉不到疯狂消费的氛围。

周先生告诉记者,相较于大学时期经常和朋友一起冲击“双11”,现在的他只会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并且想方设法参与活动领取更多红包,在清空购物车中所需要的商品后就不会再为了拼凑更高的满减额度而购买不需要的东西。

专家:需分清楚“想要”和“需要”

广西知名经济专家、南宁学院副教授覃杨表示,“双11”实际上是商家打造的促销节日,根本策略来说是运用了营销的经典“四限”的策略,即限时、限量、限期、限制资格。“双11”的火热需要“节日”供需双方的参与度与投入度和。平台预热和经济大环境都会影响“双11”活动的热度,两者都会让大家更理性消费。

覃杨告诉记者,从客观因素上分析,受疫情影响,部分消费者收入增幅有限,对于一些奢侈品、非必需品的冲击尤其明显。从主观上看,经历过多年“双11”,很多消费者出现了认知升级,能够理性消费。

“现在的‘双11’玩法越来越多,各种优惠券、红包、预售、定金、组队等花样百出,但消费者反馈,有些商品还没平时购买的便宜。这样来看,‘双11’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覃杨呼吁广大商家、各品牌与各大电商平台,少点套路多点真诚。

覃杨建议,消费者下单购买时需分清楚“想要”和“需要”。“双11”本质上是通过营造“消费节”的气氛让人们进入一个非理性的消费氛围之中,商家会不断利用策略刺激、放大消费者的“想要”。因此,消费者在甄选低价商品时,要理性看待、理性消费,跳出其优惠活动本身去分析,以更务实的心态去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商品。(记者 冯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