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以改革开新局 向改革要动力——2023年度南宁市优秀改革创新案例扫描(上)

发布时间: 2024-03-13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综合 |责任编辑: 李鑫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充分展示改革创新成果,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我市开展2023年度南宁市优秀改革创新案例评选,经过全市征集、初评推荐、专家评审、结果公示等程序,确定“全链条布局新能源电池产业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等20个案例为2023年度南宁市优秀改革创新案例。

一年一度的南宁市优秀改革创新案例评选,是南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树牢改革思维,凝聚攻坚合力,切实以改革破难题、促发展、惠民生的一个缩影。仔细梳理这20个案例,不难发现这些案例题材更加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聚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加聚焦科教振兴、提振消费、改善民生,覆盖全市各领域各层级,其中不少富有基层首创精神。这些案例充分展现了全市上下深入实施“改革攻坚提升年”,锚定发展堵点难点发力,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持续改革攻坚的具体实践。

创新求变 聚焦“内”“外”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南宁市依托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和铝精深加工等传统产业优势,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链条布局新能源电池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重点产业,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升级。聚焦产业主攻方向,编制工业树产业林布局全景图,建立重点产业链推进工作机制,制定加快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等政策,引导产业在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集聚。

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垂直整合发展战略,成功引进比亚迪等“链主”企业,按图索骥引进龙电华鑫、多氟多等一批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新能源产业加快集聚。2023年,新能源电池产业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最大动力,南宁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重要的集聚区,首次入围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50强,位列第36位。2023年我市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9倍以上,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同比增长72倍以上,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

南宁市抓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的机遇,加快打造高效便捷的中越跨境物流快速通道,不断提高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创新建立区市高效联动的中越物流快速通道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通道运行政策体系;优化中越跨境物流枢纽功能,深化南宁空港、南宁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两港一区”集成联动,探索区域合作共建跨境物流基础设施,常态化开行公铁货运班线;通过降本增效吸引货源、积极引进重点物流企业参加南宁国际铁路港物流运营组织、大力培育本地货源等,努力形成“货从南宁走”的常态;创新推出“公铁双模”跨境运输监管和海关监管与铁路安检平行作业模式,陆路口岸通关效率明显增强。目前,中越跨境公路12小时“厂到厂”运输班线稳定运行,铁路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班列规模、运量逐步扩大。2023年货邮吞吐量189434吨,同比增长24.7%;国际货邮吞吐量87281.9吨,同比增长19.5%。

南宁市政协首倡建立“共建北部湾城市群跨区域协商机制”,与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崇左市政协共建跨区域协商工作机制,共同加快推动海洋强区建设。协商活动由六市依次轮流承办,并邀请自治区、各市有关部门、企业参与,实现跨市、跨行业领域等联动协商。协商主题主要聚焦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开发、交通物流等,2023年南宁市率先承办跨区域协商,以“以平陆运河建设为契机推动北部湾城市群广西六市产业协同发展”为主题,各市政协围绕协商主题开展调研,形成了一批协商成果。各市共同建立协商成果转化落实跟踪机制,形成“协商议政—提出建议—跟踪联系—改进提高”工作闭环。

南宁市高度重视盘活国有资产工作,组建资产盘活工作专班,健全资产盘活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盘活存量资产。强化国有资产确权登记,2023年实现国内首例轨道交通地下商业空间确权登记并取得不动产权证。多措并举提升资产价值,把推进盘活存量和改扩建有机结合,整合低效闲置房产资源,撬动社会资本36.98亿元参与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运营;完善“批而未供”土地及闲置用地盘活机制,累计处置批而未供土地4457公顷、闲置土地683.83公顷;引导国有企业盘活未出租物业面积44.72万平方米。把盘活存量资产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结合起来,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关键业务重组,优化经营模式,提升国有企业筹融资能力。同时,建设“资产可视化管理平台”,准确核算和动态反映资产配置、存量等情况,并依托管理平台建设虚拟公物仓,建立资产共享公用机制,有效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2023年,南宁市累计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带动投资及撬动融资超2000亿元。

产教融合 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筑牢人力支撑

南宁市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共建广西首个电子信息产教融合基地——桂电南宁研究院,为首府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建立全方位支持保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抓指导,组建专班深抓协调,出台专案重抓保障,仅用5个月实现研究院如期开学。创新整建制引智育才机制,以桂电南宁研究院为纽带批量“带土移植”科研创新团队和创新成果等资源要素,建成科研平台18个、累计引进各类人才2300多人,通过研究生转校培养、校企共建基地、选聘校外导师等方式,“厚土培植”产业急需人才,并提供“点菜式”毕业实习服务,输送370多名研究生到130多家单位开展科研交流或实习。探索互动式合作赋能机制,畅通校企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合作研发,南宁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开展科研合作120余项,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南宁市建立“提质培优”“产教融合”和“对外开放”工作机制,努力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合作区。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在全区率先研究设立南宁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水平。打造“产业+教育+智库”立体模式,统筹在邕高职院校联合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等,打造一批产教融合实体化平台;建设职业教育新型研究智库,开展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研究、国际合作研究和政策咨询服务。打好国际合作“三张牌”,支持职业院校开发国际化优质课程资源,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合作办学,探索建立中国(南宁)—东盟职业教育联络机制,在全区率先研究设立东盟国家职业教育留学生奖学金。2023年南宁市第三次入选“广西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市”,4所中职学校与东盟国家6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11所在邕高职院校入选自治区首批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特色项目建设单位,联合越南等东盟七国建设产业现代工匠学院。

优化环境 创新机制为项目落地提供保障

南宁市改革项目策划工作机制,成立项目策划中心,组建项目策划咨询集团,建立项目策划智库,为项目策划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制定项目策划前期工作经费管理办法,提高前期经费使用效率。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研发“项目为王”云平台,实现项目策划、建设可视化调度。建立市领导联系服务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等机制,提级成立市重点办,统筹项目推进实施,推动解决项目用地、用林、用能、资金等要素保障问题。同时,加快推动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构建“3+X”“标准地”控制性指标体系,创新“标准地”极简审批模式,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2023年,全市策划并实现新开工项目965个,总投资4465.75亿元,策划项目总投资转换率超30%;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22.82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2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7%、27.6%。

南宁市建立企业“办不成事”诉求直达快办机制,构建集中受理、快速响应、高效办理、跟踪督办、考核评价、改进提升的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解决企业急难愁盼。整合渠道集中受理涉企诉求,统筹“办不成事兜底办”诉求窗口、12345优化营商环境专线、“邕企诉求快办”小程序等“一站一号一码”,实现诉求直达通办。建立问题快查快办机制,限时办理各类疑难问题,实行分片包干、挂账管理、动态销号,通过“两函”“两会”提醒督办、协调调度推动问题解决。完善回访评价机制,开展清单式、嵌入式、下沉式深度回访,形成实情反馈长效机制。强化监督保障,聚焦集中突出问题,补短板、补漏洞,通过个案办理推动解决类案,用好提醒谈话、通报曝光、追责问责倒逼责任落实。2023年共解决企业诉求1027个,企业整体满意率99.73%。

兴宁区探索“新产业加速器+招商快速落地+厂房整合+投资基金”新模式。运营广西南宁·兴宁新产业加速器;建立招商快速落地机制,推动青海盐业食用调味品加工项目20天内完成投资洽谈到签约落户;建立“新项目+旧厂房”合作模式盘活厂房资源,为霓星电动车项目节省5—6个月厂房建设时间,实现项目落地至投产运营用时仅2个月;建立市场化产业投资基金引育优质项目,通过“投贷结合、投运分离、投成转股”提高项目招引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城区首个百亿级工业项目——卓能10GWh新型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56天。2023年,兴宁区三塘镇上榜2023中国西部地区乡镇综合竞争力百强名单,“投早投小投科技”的创新做法获高度认可。(记者 阮晓莹 罗必敬 阳凯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