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南宁新闻县区开发区五象新区节庆活动东盟经济畅游绿城

 

改革力度“看得见” 群众关切“办到底”——2023年度南宁市优秀改革创新案例扫描(下)

发布时间: 2024-03-14 |来源: 南宁日报 |作者: 综合 |责任编辑: 李鑫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不断升级。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有所思,我有所动;民有所愿,我有所为。2023年,南宁市在贯彻落实好党中央、自治区党委改革决策部署的同时持续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就业、交通、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优秀改革创新案例不断涌现,不断夯实民生基石,纾解民生难题,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改革,奏响社会治理“和谐曲”

南宁市创新研发推出“码上回家·预约小精灵”小程序,并选择部分学校开展试点,实现家长接送学生车辆在校门口即停即走,有效破解学生家长驾驶私家车辆接送学生引发的校园周边停车难、交通堵、秩序乱问题。找准问题症结,摸清全市校园周边每日私家车接送需求,南宁交警与市教育局、学校等加强联动,在试点校园门前设置链条式接送停车带,施划护学专用停车位,并配建标志标牌。实施应用“码上回家·预约小精灵”小程序,建立“学生刷脸离校—移步至智能分配停车带—家长驱车抵达等待区—在App签到预约—查收学生离校信息—驱车前往指定停车带接送”闭环服务,推动“车等人”转为“人等车”模式,实现家长驾车接送学生全流程有序管理。试点以来,累计服务家长、学生30多万人次,校园周边拥堵指数下降54%,学校周边维护交通秩序警力需求减少75%,违法停车发生率下降17%,交通事故率下降50%。“码上回家·预约小精灵”小程序在2022年度“智慧公安我先行”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为化解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难难执法”的矛盾,改变重执法、轻监管、轻服务的执法方式,南宁市探索出“重服务、优管理、严执法”的“631”说理式执法模式,即60%的问题通过服务方式解决,30%的问题通过管理方式解决,10%的问题通过执法方式解决,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

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服务,建立事前预防、事中化解、事后回访工作机制,采取普法宣传、整改销号、信用修复等措施,有效遏制违法问题新增。优化监管执法管理方式,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级分类管理,让矛盾更快、更有效地化解在初始阶段。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重大行政执法案件集体讨论、执法全过程记录审核等制度,构建系统严密、运行高效的执法全流程、全要素监督管理体系。据统计,2023年,南宁市交通运输违法违规案件降幅超40%,重点场所道路旅客运输及执法类投诉举报案件同比下降51%,交通运输企业通报抄告次数下降32%。

邕宁区聚焦满足城市治理精细化、居民利益诉求多元化的需求,创新推行“民呼我应快办”服务工作法,构建群众诉求收集、分类梳理、会商快办、满意评价等服务链条。通过进网格走访入户、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设立“民呼我应快办”专窗和线上App、微信群等多措并举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收集群众诉求;深入推进党组织、专责人员、社会力量“三应”协同呼应机制,带动多方力量齐抓共管;构建“日清日结—协同办理—监督实办”机制,着力打破条块壁垒限制,多级联动推动群众诉求解决,全面推进“民呼我应快办”标准化、规范化运行,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自2022年“民呼我应快办”服务工作法推行以来,共收集群众诉求清单1149份,兑现办理1110份,群众满意率99.97%。

南宁市探索打造组织、机构编制、人事、财政四部门统一的“智慧人事”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人、编、财全周期融通管理,有效解决人事管理业务长期以来分散办、分头办的问题。打破信息孤岛再造人事业务流程,实现四部门业务系统深度融合,数据资源集成共享、业务办理“多门变一窗”。挖掘人事数据价值优化资源配置,在前瞻性决策、周期性配置、适应性管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深化人事管理联动破解权力寻租,业务全部上线运行,实行全流程监管,实现信息系统“管人”“管事”“管钱”一体化。平台上线以来,四部门共享使用数据56.7万条;办理各类业务41614笔,覆盖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6301个、工作人员11.5万人。

改革,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南宁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与文旅融合、与现代生活充分联结。从制定政策、人才管理、落实经费等方面,建立完善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及县(区)级四级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推动传统节日活动转型,推出“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等品牌活动,开展非遗活动校园行、社区行,激发非遗传承活力。推动“非遗+基地”建设,拓展“非遗+文旅”体验,打造形成那家一锦、壮美坊等非遗产品品牌。线上线下同步投放以非遗为主题的影视剧、纪录片、宣传片、舞台剧等,开展非遗线上直播,扩大非遗宣传覆盖面。2023年,南宁市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入选第九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总数与累计项目总数均位居全区第一。

江南区积极创建亭洪路商文旅融合带,将广西民族剧院、江南万达等10多处地标景点动态串联,打通万达、壮锦等四大商圈脉络,促进商文旅消费提档升级。将老城区城市更新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制定全域旅游发展方案,成立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重点工作先锋队,破除商文旅管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建成亭子码头、百益·上河城等一批特色项目,丰富夜游、夜购、夜娱、夜读等消费场景,吸引游客线上、线下沉浸式体验;拓宽亭洪路商文旅融合带产业交叉延伸,实现业态功能叠加互补,推动商文旅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融合发展。

横州市充分发挥“世界茉莉花都”的特色资源体量优势,持续推进建设茉莉花产业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谋划推动茉莉花产业发展,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引导全链条自主创新,建立“专家+工匠”人才库,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创建“龙头企业+基地+花农”生产模式、“数字+产业”应用模式、“平台+电商+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茉莉花+”农文康旅融合发展模式等,着力推动“小茉莉”做成“大产业”。横州市茉莉花产量、产业规模多年稳居全国第一,连续蝉联广西最具价值农产品品牌,花农收入逐年攀高,以茉莉花为主体产业的石井村连续入选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好一朵横州茉莉花”逐渐扬名。

改革,走出乡村振兴“特色路”

为着力破解脱贫群众就业难问题,切实提高脱贫群众就业质量,南宁市创新开展“服务企业用工促进农民增收”专项行动,突出抓好乡村振兴高质量就业服务、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工代赈、乡村工匠培育等重点工作,着力以高位推动压实“稳岗”、挖掘产业链条“拓岗”、创新带农机制“增岗”、推动技能培训“优岗”等“四岗”服务拓宽脱贫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实现脱贫群众“务工规模”“务工时长”“务工收入”三个稳步提升。2023年全市脱贫人口务工规模28.8万人,同比增长8.15%;脱贫人口跨省务工交通补助、县域内稳定就业劳务补助宣传覆盖率100%,发放补助11.27万人次。2023年全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推进会在南宁市召开。

宾阳县积极推动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出台一系列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文件,建立行业规范发展监督指导机制,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立足市场多元需求,探索推出了“粮食订单+托管”“服务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协会服务模式、股权型合作服务等多种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试点以来,宾阳县优质稻连续三年保持种植面积、单产、总产“三连涨”,2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从600户增长到1600余户,粮食规模生产面积从5.6万亩增长到20.36万亩,农民种水稻每亩可增收约200元,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0.28%,位居南宁首位、广西前列,水稻生产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

上林县聚焦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筹集困难、农村公路养护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以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为重要抓手,深化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体制改革。通过探索“资源开发+交通”融资模式,以资源换项目,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加工与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协同发展。采取“政府主导、分级管理、市场运作”的管理方式,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和公路养护市场化,推进四好农村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四好”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农村路网建设,促进“交通+产业”“交通+旅游”融合发展。2023年上林县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马山县积极借鉴浙江“千万工程”先进经验,成立集体资产运营平台公司(也称“强村公司”),通过“多村合作、整镇组团、跨镇抱团”,优化整合乡镇资金、资源、人力等要素,探索产业带动、就业服务、工程承揽、资产经营、“飞地”发展等模式,破解村级集体经济“零、小、散、弱”发展难题,以集约化、市场化运营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更优服务农村生产生活,推动村强民富同频共振。2022年7月至今,全县共成立强村公司11家,覆盖11个乡镇,实施项目36个,带动用工1.8万人次。(记者 阮晓莹 罗必敬 阳凯丽)

 

相关文章